薑黃報馬仔NEWS
推薦商品PRODUCT

薑黃報馬仔NEWS

2020/12/18 薑黃素含量最高的是這產地,農業博士揭露常吃的假薑黃∣yahoo新聞

台灣、印度、韓國...薑黃素含量最高的是「這產地」!花大錢小心被騙,農業博士揭露常吃的「假薑黃」




對於薑黃,大家一定都不陌生,它對人體具有多重功效,是可以抗發炎、抗氧化、提升自癒力的日常良方!
但你知道台灣種植的薑黃品質遠遠高於產量第一的印度,其薑黃素含量甚至遠超過日本沖繩鬱金嗎?聽薑黃博士一一解說…

台灣薑黃品質世界第一等——聽薑黃博士說清楚講明白

台灣市售薑黃產品來源有來自印度、泰國、印尼、日本、美國等地,其中薑黃種類與薑黃產品品牌五花八門,搞得消費者眼花撩亂。而台灣也有廠商或農民生產薑黃,這些薑黃要怎麼分辨呢?其中品種、成分等問題,一直困擾著許多消費者!

其實有許多薑黃品種的植株外型都大同小異,並不容易由外觀進行判別,即使許多農友或民眾信心滿滿,覺得葉片有紅色葉脈便是紫薑黃,但其實葉脈有紅色線條的薑黃屬植物也有多種,其中甚至不乏是觀賞用薑黃。因此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鑑定,是無法明確分別薑黃品種的。

薑黃屬植物品種多達134種

薑科薑黃屬Curcuma的植物都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莖為肉質狀並帶有芳香氣味,有些品種的根系末端會膨大呈塊狀,這個部位稱為塊根,具有儲藏養分與水分的作用。薑黃屬植物的地上莖極短。葉片大,通常基生,葉片長圓形,有些成狹圓葉形。穗狀花序具有密集的苞片,花呈球果狀,由根莖或葉鞘長出。有的品種先開花,或有的品種花與葉同時生長。薑黃屬植物的花色有白色、粉紅色、紅色、綠色、黃、橘色等多樣化顏色。

目前全世界已知薑黃屬植物的品種有134種,依據不同用途可分為食用、藥用、香料、染料用、澱粉用或觀賞用等,主要產地為印度、馬來西亞、泰國等東南亞區域,以及澳大利亞均有分佈。而目前全世界主要可供食用或藥用的薑黃種類如下——

春薑黃Curcuma aromatica Salisbury
秋薑黃C. longa L.
蓬莪朮C. phaeocaulis
莪朮C. aeruginosa
廣西莪朮C. kwangsiensis
紫鬱金C. aeruginosa
束骨薑黃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
芒果薑黃Curcuma amada
藍薑黃Curcuma caesia等;

而可作為觀賞花卉的薑黃種類如——
薑荷花Curcuma alismatifolia
女王鬱金Curcuma petiolate
橙薑Curcuma roscoeana等。

認識薑黃家族

日本的薑黃

薑黃在日本沖繩琉球王朝被稱為「生命之藥」或「生命秘藥」,在日本薑黃作為藥用的使用記錄,最早日本典籍記載是在918年《本草和名》中,以「鬱金」這個中文名字介紹薑黃,當時平安時代(794年~1185年)使用的珍貴薑黃藥材,是由中國唐朝的福建地區來進口。由於日本本島緯度較高不適合薑黃生長,據傳薑黃於1500年左右,藉由海上貿易傳到琉球王朝(又稱琉球國),當時沖繩的人會穿著以薑黃染色的衣服避免蟲咬,當作保養品將薑黃塗抹在臉上來去斑,並將薑黃當作藥品使用來治療疾病。

現在平常大家在討論的日本薑黃,主要都是指鹿兒島以南的沖繩群島(如沖繩、種子島、屋久島)等所生產的薑黃,而薑黃在日本仍沿用古名——鬱金(ウコン),這個名稱源自唐朝《藥性論》之「鬱金Ukon」(高,2007)。在日本鬱金依開花季節可分為;春鬱金,於春天開花(4~6月);秋鬱金,於秋天開花(7~10月)。目前在日本主要量產的薑黃有5種,分別是——春鬱金、秋鬱金、莪朮(紫鬱金)、紫鬱金、藥鬱金。

日本紫鬱金為什麼有2種呢?因為日本將蓬莪朮與紫鬱金2種植物,均當作紫鬱金使用。此外,藥鬱金(束骨薑黃)台灣民眾比較少接觸,它是印尼傳統醫學的重要藥材,主要成份有類薑黃素(curcuminoid)、束骨薑黃醇(xanthorrhizol)、倍半萜類(sesquiterpenes)、α-薑黃烯(α-curcumen)、薑黃酮(turmerone)、樟腦(camphor)等,目前束骨薑黃在歐洲也開發作為膽汁分泌藥,其保健醫療效果已經受到全世界許多民眾公認。

而日本流行的沖繩皇金薑黃,根據日本品種登錄資料顯示,皇金薑黃是Curcuma longa L.品種,但由於葉片長度與根莖大小與形狀,與正品秋薑黃有許多差異,在經謝瑞裕博士查訪皇金薑黃原產在東南亞後,認為沖繩皇金薑黃品種的學名仍有待進一步確認,而皇金薑黃根莖呈橘黃色,薑黃素含量僅0.3%,遠低於台灣的紅薑黃

台灣的薑黃

根據香料女王——陳愛玲老師,在論文「鄉愁味的跨界展演 ─ 臺灣薑黃再現」中,彙整過去台灣薑黃的輝煌年代與興衰。原來台灣種植薑黃的歷史其實相當悠久,早在250年前清朝的《台灣通志》即有記載:「黃薑,以其末染諸香屑,為香線香餅,名黃香.乾龍眼必以黃薑末糝之,則色鮮黃,不生蠹.此薑黃即黃薑也,染黃色者多用之」,由此可知清朝時期,在台漢人已知薑黃的藥用與染色及防蟲功能。

而過去近50年的時間,台灣薑黃相關研究,因台灣種植的薑黃,薑黃素含量僅約0.4%,在國際市場上較不具競爭力,因此薑黃產業在台灣一直未受到重視,直到2012年中興大學農藝系、專門種植薑黃的博士研究發現,台灣能生產總薑黃素高達5.8%的高品質薑黃!之後研究人員與許多農友以及相關單位的不斷努力推廣下,台灣薑黃產業才又重新開始受到重視。

而近年來轟動兩岸養生圈的紅薑黃,在台灣便是由薑黃博士首先發現,台灣博士紅薑黃總薑黃素含量可高達到7.1%,並經官方研究單位進行2次抽查檢驗,確認台灣博士紅薑黃的薑黃素含量品質屬於業界第一等,其薑黃素含量是秋薑黃的15.7倍、春薑黃的118倍、紫薑黃的710倍。目前薑黃博士除了種植研究與日本相同的5種薑黃——春鬱金、秋鬱金、蓬莪朮、紫鬱金、藥鬱金(束骨薑黃)以外,還蒐集了廣西莪朮、皇金薑黃、芒果薑黃、女王鬱金、橙薑等等數十種薑黃,更進一步陸續篩選優良的薑黃品種,為台灣薑黃產業發展奠定基礎!

印度薑黃

印度是薑黃全世界最重要也最主要的產地,印度薑黃產量約佔世界薑黃產量的80%,佔世界出口量的60%。而目前印度薑黃種植面積約184,000公頃,每年可以生產出約856,000公噸的乾燥薑黃,平均每公頃土地可以生產4.65公噸。在印度,薑黃品種大約有40至45種,主要種植的薑黃品種,以可做成香料與咖哩使用的薑黃(C. longa)為主,另外也有種植Kasturi(C. aromatica)等薑黃品種。

在印度主要透過雜交與營養系選拔(Clonal Selection)及種原庫選拔等方式,來選拔高產量與高薑黃素的薑黃品種,目前已選育的薑黃品種薑黃素含量可以達到5-6%,新鮮薑黃產量可高達30-39公噸/公頃。但根據研究發現,土壤、陽光、肥料、溫度、加工方法等各種因子都會影響薑黃產量與薑黃品質,因此印度市售薑黃品質與研究之間仍然有些差距。

印度薑黃在每年1月份進行採收,並以傳統工藝進行加工。印度薑黃的傳統加工工藝是將採收後的薑黃清洗後,再以沸水煮到軟化,然後將煮好的薑黃平鋪在竹蓆上(厚度約5~7公分),以陽光曝曬進行日光乾燥,約曝曬10-15天,當薑黃含水量降到10%後,再用機器拋光,磨去外表皮。為增加賣相,有的農戶會再加入薑黃粉與乾燥薑黃進行攪拌,使乾燥薑黃外表皮呈現金黃色澤,至此即加工完成,裝袋銷售。不過由於光照會造成薑黃素的分解,因此在印度目前也在積極推廣機械乾燥,並建議機械乾燥最佳的乾燥溫度為60℃。

目前根據印度研究分析發現,印度市售薑黃產品的薑黃素含量,有品牌的薑黃素含量約2.2%~3.7%,沒有品牌的為0.3~2.6%。基於衛生與品質狀況,印度薑黃主要當作香料與製作咖哩或染料等用途來使用,而且印度薑黃在食用過程必須經過高溫加熱,以確保食用薑黃的安全。此外,印度薑黃如果要當作藥用或保健用,主要透過萃取濃縮技術,將薑黃素含量2%的薑黃,經萃取濃縮成95%總薑黃素的薑黃萃取物,才能供作藥用。但研究發現,95%純薑黃素無法被人體吸收利用,因此有印度廠商研究發現95%總薑黃素與胡椒素(BioPerine®,95%胡椒鹼)混合食用可以增加薑黃素2,000%(20倍)的吸收。

韓國薑黃

根據研究結果顯示,韓國所生產的秋薑黃總薑黃素含量達1.12%,品質優於日本鬱金。1992年在韓國珍島開始試種薑黃,1996年成功量產。珍島農民會在每年4月前將薑黃根莖種到土中,並於11月後進行採收與加工。韓國珍島2014年薑黃種植面積達63公頃,總產量約1,100公噸,2015年激增至3,000公噸。韓國薑黃市場規模在2014年為150億韓元(約4億元台幣),業者預期韓國薑黃市場可以成長到400億韓元(約10億元台幣)。韓國的薑黃業者將這些薑黃加工成薑黃粉、薑黃茶、薑黃丸、薑黃飲料、薑黃酒、薑黃巧克力、薑黃化妝品與薑黃肥皂等等產品。韓國珍島薑黃產量佔韓國80%,因此2008年「珍島薑黃,진도군 심황」更被註冊成為地理標籤產,2014年被評選為韓國區域戰略食品,訂定為重要促進發展產業。

爪哇薑黃

在印尼的薑黃種類也非常多,但民眾主要使用的薑黃以秋薑黃(C. longa)與爪哇薑黃(C. xanthorrhiza)為主。平常印尼民眾愛喝薑黃飲料,而爪哇薑黃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分!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,以爪哇薑黃製成的薑黃健康草本飲料Empon-empon在印尼更加受到熱烈歡迎!此外,採用爪哇薑黃加工成的氣泡飲料與喉糖等產品也外銷全世界。

爪哇薑黃又稱為束骨薑黃,在日本被稱為藥鬱金。爪哇薑黃原產於印尼與馬來西亞,已被用作傳統藥用植物,並用於食品和藥品,可用來治療肝炎、肝病、胃病、風濕病和皮膚炎症、糖尿病和癌症等等疾病。現代醫學研究顯示,束骨薑黃所含的倍半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發炎、抗氧化、抗癌、抗菌、抗真菌和神經保護作用。

在台灣也有「束骨薑黃」,但根據歐洲藥典與國際期刊記載,束骨薑黃又稱為爪哇薑黃,為薑黃屬植物C. xanthorrhiza,這種薑黃的葉片高度可達2公尺,葉片中央有一長條的帶狀紅色斑紋特徵,根莖長的比壘球還大,甚至被比喻為「牛的睪丸」,其切面呈橙黃色,薑黃素含量約為1-2%。因此台灣市面上的爪哇薑黃或束骨薑黃,並不是正品的束骨薑黃C. xanthorrhiza。也就是說,在台灣「束骨薑黃」這個名稱被誤用,實際上為秋薑黃C. longa。而束骨薑黃含有一種特殊成分——束骨薑黃醇(xanthorrhizol),束骨薑黃醇已被證明具有多種的生物活性,有抗癌、抗微生物、抗發炎、抗氧化劑、降血糖、降血壓、腎保護、保肝等作用。而束骨薑黃醇的抗腫瘤作用是近年來研究熱點之一,研究指出束骨薑黃醇能抑制乳腺癌與結腸癌的癌細胞,並能抑制癌細胞相關蛋白的表達。雖然束骨薑黃的薑黃素含量不高,但其他特殊成分,讓束骨薑黃有極高的保健價值,因此束骨薑黃也被歐洲藥典收載作為植物藥之一。

責任編輯:呂宇真
核稿編輯:林筱庭

新聞來源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8F%B0%E7%81%A3-%E5%8D%B0%E5%BA%A6-%E9%9F%93%E5%9C%8B-%E8%96%91%E9%BB%83%E7%B4%A0%E5%90%AB%E9%87%8F%E6%9C%80%E9%AB%98%E7%9A%84%E6%98%AF-%E9%80%99%E7%94%A2%E5%9C%B0-010000434.html